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你的位置:合乐888 > 关于合乐888 > 《沸腾的群山》注重现实品格呈现多维向度

关于合乐888

《沸腾的群山》注重现实品格呈现多维向度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6:26    点击次数:56

转自:贵州日报

颜同林

聚焦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代转型、聚焦西南腹地工业特区的贵州母题、聚焦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,总共28集的电视剧《沸腾的群山》既带给我们崭新真实的视觉观感,也带来丰富深邃的思想启迪。2024年7月2日至7月17日,由中央电视台、贵州省委宣传部、湖北省委宣传部、武汉传奇人影视艺术有限公司、贵州万山红遍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出品的《沸腾的群山》,在央视电视剧频道连续播出,首播当日便位居后黄金时段收视率榜首;此剧同步在其他网络平台如爱奇艺、乐视、哔哩哔哩等热播,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认可,一直红火得很。

《沸腾的群山》根据欧阳黔森报告文学《看万山红遍》改编,电视剧也由他任总制片人和总编剧,张多福导演,保剑锋、张俪、韩栋等领衔主演。由此不难发现,《沸腾的群山》既凝聚着原创者的艺术思想,又是一个高效精干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。片名沸腾的群山,令人浮想联翩,越过峰峦叠嶂的群山,其背后则是沸腾的生活和追梦圆梦的人们。

回到《沸腾的群山》这个电视剧,主旋律剧、乡村振兴发展剧,都可以从中见到不少佐证,但综合这些剧作类型之所长,《沸腾的群山》注重现实品格,注重艺术交叉、呈现多向度,其综合与超越的特征十分明显。

回到文学多重文体交汇的艺术原点

《沸腾的群山》由欧阳黔森报告文学《看万山红遍》改编,这是厘清、寻找此剧的突破点;此外对欧阳黔森的长篇小说《莫道君行早》、散文作品甚至个别影视剧的少许借鉴也隐约可见。从多重文体交汇而成的原创出发,到新的电视剧的融合创作,在欧阳黔森那儿已是驾轻就熟,早有成功的范例。比如,2020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《花繁叶茂》,改编于他在《人民文学》发表的报告文学《花繁叶茂:倾听花开的声音》。《花繁叶茂》虽然播出已有几年,但影响力至今并未衰减,在精准扶贫农村题材剧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《看万山红遍》在《人民文学》2018年第9期上头条发表,记得当时的卷首有这样的编者按语:“本期‘新时代纪事’发出《看万山红遍》,作家以老地质队员的细心勘察和饱满的写作激情,记述了位于贵州铜仁的著名汞都万山,从资源枯竭的典型转变为绿色发展样板的历史巨变过程,从中可以真切感受新时代中国的治理智慧和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。”出于艺术虚构的考虑,在《沸腾的群山》中出之以丹山特区、黔东地区等,将万山、铜仁等真实的地名进行了虚化和模糊化处理,但实际上都是可以一一对应的。

众所周知,曾经有3000年挖采朱砂历史的铜仁万山,一直以特色资源著称于世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,它成为我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,以盛产“爱国汞”而声名远播,万山特区(今万山区)也自然成为集中了数万人的国有大型厂矿。经过数十年的大范围集中开采,万山特区的辉煌也到了逐步落幕的地步,由于汞资源的枯竭而破产倒闭,最终破落到连当地周围农村都不如的地步。在报告文学《看万山红遍》中,欧阳黔森对故乡用心共情,记录了这个曾为新中国工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工业基地的前世今生。万山,作为特色工业小城,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代表,它在向何处去的转型道路上经历过迷惘和阵痛,在经过党和政府的指导帮扶下,它又在探索的道路上迎来了美丽的蝶变。扯去贫困的标签,追上同步小康的时代脚步,万山在绿色转型中成功发展,不论是第一产业,还是第二、三产业,都取得了历史的突破。譬如引进九丰高科技农业博览园,中华山村土地流转中创制利润分红“六二二”模式,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,打造文旅目的地朱砂古镇……这在报告文学《看万山红遍》中都有详尽生动的描写和记录。

对比报告文学《看万山红遍》和电视剧《沸腾的群山》,城市转型的艺术主题、核心情节的演变重构、人物形象的勾勒塑造、生活细节的铺陈描摹,诸如此类,都可以看出电视剧脱胎于原创文学的种种痕迹。但因为两者在艺术形式上的不同,改编、创制之处也随处可见。不论是报告文学还是电视剧,都呈现出不同艺术体裁的特征,相互独立、相互成就、各呈其美的格局也一目了然。比如报告文学中的重要情节,都在保留中愈加丰富,哪怕是地震谣言这一细节,在电视剧第6集中得到了新的诠释,为丹山的改革和发展作了铺垫;又比如丹阳村村支书范五皮这一人物塑造,其外号和性格也源自小说《莫道君行早》的武陵叙事。

时代之问: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

《沸腾的群山》从2008年丹山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开头,1至4集都是描绘丹山人们雪上加霜的生活,如断电断水断粮,如贫困户困守破旧老屋以待救援。经过全社会的帮助和丹山人的自救,丹山人战胜了雪凝之灾。这些画面背后,其历史背景则是当时汞矿已经停产多年、沉寂多年,如何走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泥淖,仍然尖锐地摆在当地人们面前。在第22集中借剧中人物冯白杨、周本才的对话,面对沉寂的连绵起伏的大山“让这片群山再一次沸腾起来”,成为十分响亮的主题。因此,无论是以资源枯竭还是以群山沸腾等不同话语形式表达,重新让丹山这片土地激发活力,重新让厂矿下岗职工、周围村庄民众摆脱贫困,早已成了一个烙在人们心里的时代之问。我们在追剧的过程中,透过声光色的虚拟世界,相关情节逐一展开:汞矿工棚区排除险情、易地移民新居修建、汞矿遗址公园规划、经济开发区成立运行、疾鼎产业园区落地、兴东汞业创办、老旧城区改造升级、全区农户精准扶贫识别帮扶、五改一化一维工程推进,诸如此类主要情节,如时代的画卷一样徐徐展开。与此同时,围绕冯白杨、林芳菲、周本才等主要人物的职务变更、家长里短、儿女情长以及烟火人间的现实生活也夹杂其间,成为丹山从“工矿特区”到“中心城区”变迁的世俗生活画面。

从主线来看,《沸腾的群山》贯穿了自上到下的国家意志,从中央到省市再到区县,都直面了整个国家回答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的时代难题,没有回避该类城市真正的发展困境。直面时代之问、回答时代之问,丹山区委、区政府带领当地人们坚持转型升级、改革创新,在短短十多年的故事叙事时间线里,用汗水、奋斗和智慧改写了历史。换言之,从资源枯竭迈向绿色崛起,从沉寂没落再到浴火重生,丹山人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。

人是历史的创造者,《沸腾的群山》回答了时代之问的这个关键因素。相比于报告文学原著,《沸腾的群山》更加立体、真实地表现了以丹山区委书记冯白杨、扶贫队长林芳菲等为代表的原汞矿职工后代,在不同的职位上热爱家乡、建设家乡的初心与使命,也隐喻了基层党组织在城镇转型发展、脱贫攻坚中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,塑造了一大批继承父辈传统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的基层党员干部形象,也是新时代的新人形象。由此可见,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《沸腾的群山》,其音符温暖人心,因为它直抵基层民众,将他们的挣扎、迷惘和奋斗淋漓尽致地形象化、个性化,有声有色地凸现了群山之中的时代一角,包括它过去的辉煌和落寞,现在的转变和美好。进取、勤勉、实干的冯白杨,自信、忘我、亲切的林芳菲,敢干敢闯、锲而不舍的企业家郭兴东,其他如周本才、张长生、刘迎香、黄大跃、顾含笑、赵梨花等人,以及老一辈的汞矿人李卫国、冯建国、林禀生等人,这些人物群像都有血有肉,跃于眼前。譬如转业军人李卫国,到汞矿一辈子,他不愿搬离汞矿大院,一是大院承载着青春的记忆、历史的记忆,二是八个一同转业的战友,除了他之外已长眠于此,而他却得到战友的帮助而幸存下来,这样写出了老一代汞矿人的情怀和性格;又如黄大跃这个汞矿下岗工人,从好吃懒做到主动作为,写出了人在时代新潮中的可喜变化。不同人物类型、面貌、性格都具有代表性,人与事相连,人在事上磨,将这一片沸腾的群山背后的人与事生动而形象地彰显出来。

蝶变: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和韵律

立足丹山千年汞都历史与文化,充分调动贵州元素,是《沸腾的群山》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。万山有3000多年的朱砂开采冶炼历史,当地因矿而兴,又因矿而衰。从雪凝灾害开始的恶劣环境,到群山之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,武陵山区人居环境中人与群山相守之境况由此可见一斑。将丹山人的故事带到全国观众面前,也就将其历史、地理、经济、文化等带到全国各地去。丹山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,不只是人物活动的生发地,也是讲述贵州故事、展现贵州形象的生发地,由丹山而黔东而贵州,被唤醒的贵州逐渐被世人所认知,《沸腾的群山》承载的这一时代价值不可忽视。

承此而来,展现新时代的贵州人精神面貌,尤其显得关键。摆脱贫穷,同步小康,是贵州丹山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坚持和努力的结果。这一点从几代汞矿人身上,从当地基层干部群众身上全都得到了生动而形象的呈现。城市转型发展,是因为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比如抛掉等、靠、要的落后观念,比如创新工作模式、创新分红模式,比如土地流转、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,这样寻梦与蝶变才有可能。《沸腾的群山》中许多类似的台词:“辛苦了共产党,幸福了老百姓”“成为合伙人,幸福来敲门”之类便是真实的写照。由此观之,此剧也展现了贵州干部群众苦干实干、追逐梦想的时代新风貌。

从作品结构看,《沸腾的群山》在剧情和画面方面往往采取多线或双线结构,双线结构居多,不同画面切割自如,不同情节在多维时空同时推进,构成了一个立体、丰富的全景图。剧作整体风格轻松,不少情节具有喜剧色彩,台词、对白朴素生动,呈现生活化、日常化特征,展现了一个边远小城人们的精气神,让观众受到鼓舞。

总之,《沸腾的群山》电视剧以丹山这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现代转型为主题,以丹山人的奋斗为主线,处处彰显贵州元素,将地方的变革与人的蝶变形象地呈现出来,其现实主义的筋骨精神、喜闻乐见的审美方式,让整部作品催发出被唤醒而沸腾的群山的形式与韵律。

(作者系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、贵州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